哪些蛇类适合养殖,可选择大王蛇、眼镜蛇等品种

弹指间
弹指间

适合人工养殖的蛇类有大王蛇、眼镜蛇、滑鼠蛇、尖吻蝮、乌梢蛇、赤链蛇等。

大王蛇:大王蛇是一种大型无毒蛇,因头部具王字花纹而得名,体型较大,主要依靠强壮的身体和强大缠绕力来捕食。

眼镜蛇:眼镜蛇为眼镜蛇属动物的通称,目前已有20多个已确认物种。

滑鼠蛇:滑鼠蛇属于游蛇科、鼠蛇属无毒蛇类,背面黄褐色,体后部有不规则的黑色横纹。

哪些蛇类适合养殖,可选择大王蛇、眼镜蛇等品种

一、哪些蛇类适合养殖

1、大王蛇

(1)大王蛇是一种在温带非常常见的大型无毒蛇,学名王锦蛇,别称菜花蛇、蛇王、臭黄颌等,靠自身强壮的身体和强大缠绕力来猎物,由于头上有像王字的花纹而得名。

哪些蛇类适合养殖,可选择大王蛇、眼镜蛇等品种

(2)蛇体大,有着耐寒、适应性强、生长快、饲养周期短、容易饲养和孵化等诸多优点,非常多蛇场或养蛇户,特别是北方诸省区,大都以它作为无毒蛇的饲养对象。

哪些蛇类适合养殖,可选择大王蛇、眼镜蛇等品种

2、眼镜蛇

(1)眼镜蛇为眼镜蛇属动物的通称,虽然世上也有不少其他蛇类的名字包括“眼镜蛇”一称(如眼镜王蛇、水眼镜蛇、唾蛇),但它们因演化亲缘性不足而并不归为此属。

哪些蛇类适合养殖,可选择大王蛇、眼镜蛇等品种

(2)眼镜蛇属目前约有20多个已确认物种,但分类学上经常就物种的独立性问题而存有争论,因此某些资料也可能有所出入。

哪些蛇类适合养殖,可选择大王蛇、眼镜蛇等品种

3、滑鼠蛇

(1)滑鼠蛇俗名乌肉蛇、草锦蛇、长标蛇、水律蛇、山蛇等,为游蛇科鼠蛇属一种无毒蛇,背面黄褐色,体后部有不规则的黑色横纹。

哪些蛇类适合养殖,可选择大王蛇、眼镜蛇等品种

(2)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,生活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区、丘陵、平原地带。蛇性情较凶猛,攻击速度快,捕食鼠类、蟾蜍、蛙、蜥蜴和其它蛇等。11月至次年3月冬眠,5-7月产卵,卵数7-15枚,每条成年母蛇每年产卵12枚。

哪些蛇类适合养殖,可选择大王蛇、眼镜蛇等品种

4、尖吻蝮

尖吻蝮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,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一个品种,别称百步蛇、五步蛇、七步蛇、蕲蛇、山谷虌、百花蛇、中华蝮等,为亚洲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,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,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。

哪些蛇类适合养殖,可选择大王蛇、眼镜蛇等品种

5、乌梢蛇

(1)乌梢蛇别称乌蛇、乌风蛇等,为游蛇科乌梢蛇属体形较大的蛇,分布范围非常广,属于无毒蛇类。

哪些蛇类适合养殖,可选择大王蛇、眼镜蛇等品种

(2)主要生活在丘陵地带,狭食性蛇类,以蛙类(主食)、蜥蜴、鱼类、鼠类等为食,因为栖息地破坏及人类大量捕杀,目前野外生存数量大减,急需保护。乌梢蛇长势快适应性强、抗病力高、市场畅销、非常适宜人工养殖。

哪些蛇类适合养殖,可选择大王蛇、眼镜蛇等品种

6、赤链蛇

(1)赤链蛇别称火赤链、红斑蛇、桑根蛇等,为蛇目游蛇科链蛇属的一种有毒蛇,在国内分布很广,除内蒙古西部到新疆和西藏外其他各省(区)均有分布。

哪些蛇类适合养殖,可选择大王蛇、眼镜蛇等品种

(2)大多生活于田野、山地、平原、丘陵及近水地带,并常出现于住宅周围,在村民住院内常有发现,食蟾蜍、青蛙、蜥蜴、鱼类、老鼠、蛇、鸟、动物尸体等,以树洞、坟洞、地洞或石堆、瓦片下为窝。

哪些蛇类适合养殖,可选择大王蛇、眼镜蛇等品种

二、大王蛇的养殖密度

1、刚刚出壳的幼蛇个体较小,体长在25-35厘米之间,活动能力较差,这时的饲养密度可大一点,每平方米蛇房可以放养80-100条左右;在饲养15天后,拣出幼蛇总数量的1/5,将密度适当降低至60-80条。

哪些蛇类适合养殖,可选择大王蛇、眼镜蛇等品种

2、当幼蛇蜕皮三次后,可以将密度减小到每平方米为45-55条左右;当幼蛇生长到50克左右时,放养密度可以再降低到每平方米10条为宜;对于一些生长速度非常快的蛇,体重达800克左右时,每平方米以5条左右为宜。

哪些蛇类适合养殖,可选择大王蛇、眼镜蛇等品种

3、在立体养殖条件下,放养的密度可大大增加,例如体重为500克的幼蛇每平方米养20条左右为宜。

哪些蛇类适合养殖,可选择大王蛇、眼镜蛇等品种

4、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,虽然王锦蛇是无毒蛇,但是它性情凶猛,好斗性和攻击性都很强,敢与毒蛇中的五步蛇、眼镜蛇争食,更重要的就是它有残食同类或其他蛇类的习性,所以王锦蛇只能单独养殖,不可与其它无毒蛇同场混养。

哪些蛇类适合养殖,可选择大王蛇、眼镜蛇等品种

5、总之,王锦蛇的饲养密度要根据饲养员的管理经验、养殖场的环境和饵料的供应而定,在条件都能满足的前提下可以将密度增大一点,提高空间利用率。

哪些蛇类适合养殖,可选择大王蛇、眼镜蛇等品种

6、如果条件不成熟,密度一定要降低,以避免大蛇吃小蛇、强蛇吃弱蛇的悲剧发生,尽量从管理手段上减少养殖的损失。

声明: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,新三农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,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新三农网立场,内容旨在传播知识,若有内容错误或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更正或删除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