症状:叶片出现淡褐色至红褐色、圆形病斑,斑面具小黑点。茎部出现褐色至黑褐色、长椭圆形病斑。豆荚病斑略凹陷。
发生条件:温暖、多雨、空气湿度高时易发病。
防治方法:实行2年以上轮作,播种前使用50℃温水浸种5分钟。发病时,可叶面喷施50%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、7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、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。
一、豌豆褐斑病
1、症状特点
叶片病斑圆形,呈淡褐色至红褐色,边缘明显,斑面有小黑点,茎部病斑长椭圆形,呈褐色至黑褐色,豆荚病斑稍凹陷。
2、发生条件
病菌在种子上和落于田间越冬,借助风雨传播。温度为15-20℃,空气湿度大时,容易发病。通常温暖、多雨或潮湿条件下发病重。
3、防治方式
(1)种子处理:播前用50℃温水浸种5分钟,晾干播种。
(2)轮作:与非豆科作物间隔2年以上轮作。
(3)实施药剂防治:发病时喷洒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或7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或25%培福朗水剂800倍液,或50%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。
二、豌豆白粉病的发生规律
1、发病规律
(1)夏季高温多雨潮湿的环境极易发生流行,有时天气干旱,该病仍可严重发生。
(2)该病可通过豌豆荚侵染种子,是一种少见的种子带菌传播的白粉病,可借气流和雨水溅射传播,可多次重复侵染,无明显越冬期。
(3)病菌以分生孢子在寄主作物间辗转传播为害,除侵染豌豆外,还可侵害豆科其他作物、茄科、葫芦科等多种作物,是为害豌豆的主要病害之一。
2、危害症状
(1)为害部位及症状主要为害叶、茎蔓和豆荚,多始于叶片,叶面染病初期出现白粉状淡黄色小斑,后扩大呈不规则形粉斑,互相连合,病部表面被白粉覆盖,叶背呈褐色或紫色斑块。
(2)病情扩展后波及全叶,到叶片迅速枯黄枯死,茎、荚染病也出现小粉斑,严重时致茎部枯黄,嫩茎干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