植株为紧凑型,高度为0.8米左右,具有中等分蘖能力和抗倒伏能力,比对照品种“豫麦18号”早熟2天,属于春性品种。
穗层整齐,麦穗呈纺锤型,具有良好的成穗率,平均穗数为39万穗/亩,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27粒、43克。在长江中下游区试中,平均穗数为30万穗/亩,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30粒、43克。
该品种对条锈病具有中等抗性,容易感染赤霉病、白粉病等病害。
一、作物种类
作物种类为小麦,品种名称为郑麦9023。
二、审定信息
1、审定时间:2003年。
2、审定编号:国审麦2003027。
3、选育单位: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。
三、品种来源
{(小偃6号×西农65)×[83(2)3-3×84(14)43]}F3×陕213。
四、特征特性
1、春性,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号早2天。幼苗直立,分蘖力中等,叶黄绿色,叶片上冲。株高80厘米,株型较紧凑,抗倒伏性中等。
2、穗层整齐,穗纺锤型,长芒,白壳,白粒,籽粒角质。成穗率较高,平均亩穗数39万穗,穗粒数27粒,千粒重43克;在长江中下游区试中,平均亩穗数30万穗,穗粒数30粒,千粒重43克。
3、冬春长势旺,抗寒力弱。耐后期高温,灌浆快,熟相好。中抗条锈病,中感叶锈病和秆锈病,高感赤霉病、白粉病和纹枯病。
4、黄淮南片试验,容重800克/升,粗蛋白含量14.5%,湿面筋含量33%,沉降值44.4毫升,吸水率64.2%,面团稳定时间7.6分钟,最大抗延阻力364.8E.U,拉伸面积58.7平方厘米。
5、长江中下游麦区试验,容重777克/升、粗蛋白含量14.0%,湿面筋含量29.8%,沉降值45.3毫升,吸水率59.9%,稳定时间7.1分钟,最大抗延阻力445E.U,延伸性17.7厘米,拉伸面积103.9平方厘米。
五、产量表现
1、200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晚播组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458.2公斤,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4.7%(显著);2003年续试,平均亩产448.5公斤,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2.7%(不显著);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416公斤,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2.1%。
2、2002年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中下游组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337.1公斤,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.9%(极显著);2003年续试,平均亩产309.2公斤,比对照扬麦158增产3%(极显著)。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287.9公斤,比当地对照减产2.1%。
六、种植要点
1、注意适期晚播防止冻害。黄淮冬麦区南片适宜播期为10月15~25日,每亩基本苗15~20万株。
2、长江中下游麦区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~11月5日,每亩基本苗20~25万株。
3、注意防治白粉病、纹枯病和赤霉病;后期及时收获防止穗发芽。
4、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种植,注意氮肥后移,保证中后期氮素供应,确保强筋品质。
七、审定意见
经审核,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、安徽北部、江苏北部、陕西关中地区晚茬种植。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安徽和江苏沿淮地区、河南南部及湖北北部等地种植。